星期三, 2月 09, 2011

台大校友專訪-開創臺灣醫療事業新紀元-敏盛集團楊敏盛董事長專訪(一)


敏盛集團董事長楊敏盛先生,從一人外科診所起家,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,開放設備給同道並邀請其看診,逐步擴展規模,成為擁有5家醫院在內共11個醫療機構、1,200床的醫療事業。2005年三十而立,後繼有人,築百大夢,先是售後租回土地與建物,後又大舉併購國內外醫療院所,完全顛覆過去按部就班的經營模式,其創新手法也是國內醫界首創。

受楊思標教授典範感召
  1959年,以全校第五名成績自建中畢業,若按往例,本來無緣保送臺大醫科,未料那年臺大多給建中1個名額,加上有一位同學放棄,他得以遞補進入臺大醫科就讀。
  雖說幸運進入第一學府醫學系,當時的他卻志不在此(真正的第一志願是土木系)。由於一、二年級課程多和高中時重覆,讀起來乏味,他開始逃課,在無奈中揮霍青春,還好二年級懂得利用時間自修日語,後來在參與國際扶輪社活動時派上用場。
  三年級開始有專業課程,如解剖學、藥理學,內容艱澀許多,就不敢再逃課,只是怎麼努力都拿不到好分數,成績停留在後段班,讓他有點挫折,直到五、六年級跟著大醫師實習,挑起他對醫療服務的熱情,升上七年級,成績終於進步至前段班,逐漸建立起自信心。

  第一次臨床實習跟著楊思標教授,讓他決定以醫師為終生職志。楊教授專長肺結核治療。當年設備極其陽春,50%以上仰賴物理檢查,看著楊教授問病史、聽診、觸診到分析病症,經驗豐富、技巧嫻熟不說,對病人更是噓寒問暖、關懷備至,他對醫生的價值才有較深刻的思考;有楊教授作典範,楊敏盛不再猶疑。

以消化道外科作為專攻
  對所有醫學生來說,外科在當時是首選,對楊敏盛也不例外。「外科醫師在中央走廊走路有風。病人進來時是病懨懨的,一刀下去,兩三天後又是生龍活虎;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。」當時外科名醫如林天佑教授,專長肝臟外科,發明的「手指捏碎法」(finger fracture)獨樹一格,其他如開心、肺臟手術等也都有創新,更重要的是,林教授為臺大外科的發展做了很好的布署,選派年輕醫師出國進修,才有後來的心臟外科、骨科、腦神經外科等專科形成。而在他總住院醫師時擔任主任的許書劍教授(也是他結婚時的介紹人)則以消化道外科聞名,楊敏盛即以此為專攻。
  還有很多老師言教與身教猶在,如教組織學的林懷山老師,個性溫文儒雅,上課有條不紊,讓他產生非得學好不可的強烈意願;教病理學的葉曙老師,在當時已是大老級教授,令後生敬畏不已;而國文課的葉家瑩老師,優雅又飽學,則讓小男生心生仰慕,他靦腆的說,「上她的課是一種享受」。現在興起就寫寫毛筆字、打油詩,都是在臺大奠下的基礎。
  然而,大學的回憶不全然是美好的,有機化學就是他的惡夢。他是3個補考生當中的一個。當時授課老師張玉成教授(兼任教務長)不給他覆查分數的機會,讓他十分不服氣,「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補考,二年級暑假可說是我學生生涯最黑暗的日子,有種被羞辱的感覺」;這樣的陰影尾隨終生。

擔綱話劇主角重拾信心
  在臺大7年沒參加過社團,課業繁重之外,害羞的個性也是原因。唯一的社團活動是大三時在迎新會上演出話劇,而且意外擔綱男主角。一天,該劇導演在班長郭耿南家中進行試鏡,由於被推薦同學多來自中南部、操臺灣國語,試鏡情形不理想,而恰巧在場的楊敏盛竟自告奮勇念了段台詞,結果導演說「主角你來做」。劇本名為《鼎食之家》,講的是兩家親家的糾葛,楊敏盛飾演其中一位家長,演技令人驚豔,還會臨時改口白,逗得觀眾笑哈哈。為了這齣話劇,和平時「遙不可及」的4位女同學(分飾他的妻子、女兒、媳婦和佣人)密集排戲三週,「讓我產生很莫名其妙的補償性的驕傲。我的青春期來得慢,滿臉都是青春痘,這場戲讓我恢復了一個男生的自信」;這場演出成了他珍貴的青春紀事。
  自承大學生活乏善可陳,可是與停屍間為鄰的經驗就令人感到不可思議。大一大二在臺北和桃園兩地通勤,大三住過家教學生的家、三哥家,也為了陪伴罹患精神官能症的同學而住進他家,五年級時扛著一床棉被,逕自在醫學院的舊圖書館打地舖,隔壁是停屍間、停放著20幾副大體。他一點都不介意,還說夜深人靜,讀起書來特別專心。

染肺結核促成創業人生  
  在臺大外科服務的第二年,他病發開刀,這才深刻體會到病人的苦楚。他說,「那天“雷公”陳楷模教授巡房後,交待我要為一位病人導尿,我隨口說好,沒想到一忙就忘了,當雷公開完刀再去看病人時,病人向他抱怨,他大聲喊我的名字,我一聽,糟了!竟然吐血,立刻被送進開刀房」。他被五花大綁在檯上,一個耳鼻喉科講師將支氣管鏡硬生生插入他的喉管,粗暴的將他的嘴唇給壓在支氣管鏡下,害他痛苦掙扎,直到檢查結束。為檢查要承受這種莫名的痛,他氣得忍不住開罵,也警惕自己不可粗心犯錯。在林天佑教授主刀下,順利切除病灶。術後當天小便解不出來,他又一次感同身受,尤其「術後在病房的日子枯燥得可以,等待護士來換藥時聊聊天是最卑微的期待」;有了這次刻骨銘心的經歷,他視病猶親,出自肺腑。
  當年他覺得整型外科前景可期,曾向許教授毛遂自薦出國進修整型外科,惜未獲青睞。由於在臺大兼任醫師薪資微薄,加上岳父母生意失敗後不再提供經濟奧援,他重新思考未來,而實習時染上的肺結核導致他不能出國擔任醫師,則讓他退無可退,才決定自行開業。
  頂著臺大招牌,楊敏盛的外科診所生意超好,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,他將設備開放給同道,若有病人的毛病是他無法治療的,他就找來專科醫師開刀,以免病人到處求醫以致錯失黃金時機。為了服務偏遠鄉親,他將盈餘用來開設分院,每家分院並附設護理之家。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遠大目標,他說「當我累積了1萬元,我就想做5萬元的事,賺到10萬元,再拿去做50萬元的事,我只是不斷逐夢」。
  兩年前甫自第一線臨床退休,數不清為多少病人切除盲腸、解除病痛,不過都比不上幫助病人解決經濟困難來得有成就感。相對於現在許多醫師『吃頭路』的工作心態,「我們那時真的是自由業,醫師有自主權,以割盲腸為例:有錢人,一口價3萬元;窮人,一隻雞就好。劫富濟貧,像義賊」。同時替病人解決身心和家庭問題,獲得病人敬重,乃至結為好友,這是醫病之外的收獲,也成了驅策他繼續前進的力量。

在臺大醫科實習階段。

轉自台大雙月刊第73期 http://www.alum.ntu.edu.tw/wordpress/?p=10328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重新開張了耶! 恭禧!